时间:2023-06-01 23:24:00 | 浏览:71
外省朋友眼中的“喝茶”=喝上几杯茶,品尝个中滋味。
广东人眼中的“饮茶”=喝上几壶茶+数之不尽的凤爪干蒸排骨虾饺牛肉丸肠粉+无间断持久式吹水=合计时长超过两小时的大众娱乐方式
▲图片来源于摄图网,版权归作者所有
在广东,饮茶从来不止是饮茶,还是全家大小一同消遣的选择,是和友人谈天说地的契机,更是一种广东特色的饮食精神。
多年来,“饮茶”爱好者的数量有增无减,广式茶楼的势力甚至冲出省外。所以,人们从来不会担心饮茶文化有消失的可能。
但你有没有想过,其实现在的它,已经失去了不少“传统习惯”,已经不再是纯正的传统味道?
▲图片来自南方plus
六七十年代的茶楼,为了吸引客人,会让年轻女孩当“点心妹”叫卖点心。
她们一边推点心车,一边叫喊着:“有~虾饺烧卖黑椒爽肚~叉烧包鸡包仔凤爪鸡丝粉卷鸭脚扎~排骨饭腊肠饭润肠饭油鸭饭鸳饭腊味双拼饭~”
小时候总觉得很神奇,一架小小的点心车,居然藏了这么多好吃的点心。
▲图片来自网络
不同于现在写满点心名、设计花哨的点心纸,以前的点心卡被划分成多个格子,小、中、大、特、顶点各有“地盘”,没有任何美感但足够“贴地”。
我们看中哪款点心,阿姨便会在格子里盖章,以便埋单计数。
▲图片来自网络
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年代,电脑下单替代了人工盖章,扫扫二维码就可以自助点餐、埋单。
现在,点心妹变成了点心阿姨,渐渐和点心车、点心卡一同退出茶楼的舞台。
我们再也不会一看见点心车出来就一哄而上“抢点心”,但同时,也失去了抢到点心的满足感。
最初饮茶的主角应是茶,以前人们拣选茶楼首先看它是不是“水滚茶靓”。
“滚水”够热,茶味才会出来。为了保持滚水的温度,旧式茶楼在每个角落都设有用于保温的座炉。
以前茶楼还有一个不成文的“暗号”——揭盖加水。将茶盖打开,伙计就会明白,你的茶壶需要加水了。
我们没有忘记这个动作,但现在很多伙计却不懂这个“暗号”。
▲图片来自网络
旧式茶楼的伙计看懂“暗号”的话,就会拿着铁皮大茶壶,穿梭于狭窄的过道,找准地方起手便倒,熟手得能在倒水的几秒钟和茶客吹水。
你永远猜不到他能和什么茶客吹水、能聊些什么内容,他能接触不同阶层的人,了解大事小事,所以被尊称为“茶博士”。
▲图片来自网络
有人以为,饮茶用功夫茶的杯子已经算是讲究,其实最讲究的,应该要数现在已经少见的茶盅。
茶博士将滚水直接冲到茶盅里,盖上茶盖,为的是焗茶,逼出浓郁茶味。
▲图片来源于摄图网,版权归作者所有
但是,如果每位茶客都单独点一盅茶,茶楼就需要增加更多的人手和器皿。
所以为了节省成本,茶楼改用茶壶,茶盅不知不觉变成茶楼的“奢侈品”,茶博士也渐渐被淘汰。
旧时的茶楼除了是品茶的地方,还是人们消遣娱乐的场所。
茶楼会聘请一些当红女伶演唱粤剧曲目,茶客可以一边叹茶,一边听歌。
鼎盛时期,广州可以听粤剧的茶楼多达六七十家;九十年代末,就只剩下云香楼、大同酒家、荣华楼等老字号还有粤剧表演;据称,去到2017年,广州的粤剧茶楼仅剩一家。
▲图片来源见水印
如若不爱听歌,茶客还可以“撚雀”。旧式茶楼的窗户旁,一根横杆上面挂满雀笼,除了人之外,雀仔也在叽叽喳喳,茶客偶尔逗一逗雀。
现在有些茶楼还有横杆,但已经变成复古怀旧的装饰品。
✎撚雀:逗鸟。
▲图片来自网络
一些老牌茶楼甚至不设叫号,客人进来自己找位置,搭枱是很平常的事。
“一定要搭枱啦,冇得留位,搭枱都几好,可以同唔同嘅人倾偈,大家好似老朋友咁。”
即使你只有一份报纸,也可以在茶楼“打趸”;即使不知道对方是谁也能聊到天南地北,毫无尴尬感。
✎打趸:指长时间在某地方停留。
▲图片来自网络
不过,无论和茶友有多熟络,只要对方帮你斟茶,你的手一定不会闲着——
手指敲敲桌面,感谢对方。旧时人们还会根据身份不同,用不同手指行“叩手茶礼”。
现在年轻人将这份礼貌简化成一句“唔该”,小孩子甚至不懂这个小动作的含义是什么。
▲图片来自网络
回到现在,我们在茶楼一坐下,不自觉就会问服务员:“这里wifi密码是什么?”,人手一部手机,不需要交流,甚至不需要抬头,吃完就走。
已经没多少人记得,果腹只是其次,能够找到一个地方打发时间,和同声同气的老友记谈天说地,才是茶客钟情于茶楼的重要原因。
毫无疑问,饮茶是广东最成功的文化输出之一,身边的外省朋友几乎无一不羡慕广东人可以天天饮茶吃点心。
但讽刺的是,虽然热衷饮茶的人越来越多,这些代表广式茶楼的风格的规矩反而逐渐被遗忘,就连新一代广州人都未必知道它们,有的人还会觉得老土。
▲图片来自网络
另一方面,在这个连茶餐厅、便利店都在卖点心的年代,茶楼行业竞争真的是前所未有那么激烈。
比起坚守传统茶楼规矩,好多茶楼更愿意将心思花在发明n色彩虹虾饺、天鹅酥、黑金流沙包上,以留住顾客,用更节省成本的服务手段替代了“旧有仪式”。
▲图片来源于摄图网,版权归作者所有
且别说那些繁杂的茶楼规矩,现在就连讲纯正粤语的伙计都买少见少,曾经,茶楼里都在说“伙计,落单,唔该!”,现在你必须要说“服务员,麻烦帮我下单”,才能点菜下单。
在生存危机的面前,传统的饮茶仪式感早已退居其次,甚至微不足道。
▲图片来源于摄图网,版权归作者所有
只是,当这些传统规矩绝迹于茶楼,我们口中的“饮茶”还是原来的模样吗?我们留给下一代的广府文化还会完整吗?
各位自己友
你最怀念哪条饮茶旧规矩?
你知道有哪些茶楼保留了这些“旧仪式”吗?
欢迎在留言区分享!
民初时莲香楼的股东、司理合影。前排中是当时广州“茶楼王”谭新义。
早茶是广东社交的饮食习俗,谈及广东的传统文化,早茶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一盅两件,是广州早茶的特有文化。食在广州,叹茶已经成为老广生活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。每逢周末或假日,广东人便扶老携幼,或约上三五知己,齐聚茶楼“叹早茶”。“叹”在广东话中
早茶是广东社交的饮食习俗,谈及广东的传统文化,早茶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每逢周末或假日,广东人便扶老携幼,或约上三五知己,齐聚茶楼“叹早茶”。“叹”在广东话中是享受的意思,由此可见,喝早茶在广东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愉快的消遣,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与
如果你是爱生活、爱旅行、爱摄影、爱美食,跟珊珊三丫头一起出发吧!广州的餐饮行业,在清朝时就已经蓬勃发展,经历过漫长岁月之后,能留存至今的,就是真正的老字号了。要知道,一座城市留下多少老字号,或多或少证明这座城市留下多少精华,让人充满情怀。那
3年前你常去的那家餐厅,还在吗?/视觉中国这个冬天,林女士过得不容易。2023年1月初,距离广州放开疫情管控已过去一个月。窗外的世界热闹了起来,马路开始堵车了,地铁也要排队了。就连道路两旁的花,都似乎新开了不少,一切都在复苏,只是节奏不同。
朋友们,一个多月的“广州战疫”我们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!从6月19日至29日广州连续10天本土0新增!28日,广州市商务局发布了关于堂食的最新公告各餐饮行业商(协)会、企业:当前,我市本轮本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全市中高风险区陆续调整为低风
粉丝朋友们大家好~~毛哥又带着压箱底的美食推荐和大家见面了~~这次毛哥回到广州大本营,带大家继续探寻经典广州美食!五一刚过,不少来广州游玩的粉丝朋友说来之前看了毛哥的推荐吃得特别开心,期望毛哥除了广州小吃的推荐多做一些早茶粤菜的攻略更好。这
如果说城市也有记忆,那么“老西关”一定保存着广州人家最富有烟火气的回忆。今天,南小游就带你觅食那些藏身于广州西关里的老茶楼,一览它们的往昔繁盛和今日的美味风华。明清时期,“西关”是指广州城西门外一带,如今已被归入广州市荔湾区。这个模糊的地理
老街、老巷、老茶楼,加起来就是一个老广州。广州人嗜好饮茶,已经演化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习俗,据说相熟的老广们,见到面的第一句问候就是“饮咗茶未?”早茶之于广州,就如咖啡之于欧洲。但除了被大众熟知的早茶外,其实还有下午茶和夜茶,加之日食两顿,便
本文系《粤厨宝典》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,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前言:大部分上了年纪的广州人或许会听过曾经辉煌一时的“星期美点”,但是因其而起的“点心制作纵横图”或许真的闻所未闻。本文就告诉你“星期美点”的来龙去脉和鲜为人知的“点心
花花心里一直觉得广州有着三大谜团| 天气之谜 |广州天气比女生变脸还快就不说了热起来连非洲人都想回家乡▼Guangzhou is very hot,我想回非洲。| 饮食之谜 |“听说广州人啥都吃,孩子都吃”——煲仔饭| 早茶之谜 |广州的“
这些茶楼的室内装饰设计,多为古代风格,室内间隔多采用满洲窗、彩色玻璃图案或人物山水花鸟画,有些则写上唐诗宋词、诗画相配。而外部则建筑豪华,浮雕彩门,时花盆景相伴,院内几间小凉亭,或有几处弯弯小桥。这些茶楼设计布局具有园林特色,建筑、装饰、
这家“小香港”茶楼~当铺、士多、茶行······数十个1:1还原市井风貌,复古大片随手说来就来!老冯茶居非常有特色~六、七十年代的装修风格,摆放了很多以前的玩具、日用品、家电器,还有不同环境情景的摆设,充满了生活的气息。每间“铺面”都有不同
说起茶楼,广州人无非是最熟悉的啦,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,早晨的时光往往都是在一家茶楼度过的,一盏茶、一张报纸、几盘点心,这就是广州人一天的开始。今天,我就给大家推荐两家性价比超级高的茶楼,连老广人都夸到不行哟!点点心思这里据说是最最最便宜的茶
对于旅居海外的华人华裔来说,不管你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是深是浅,上茶楼饮茶已成为许多华人家庭日常生活的一件常事。像在多伦多,周末来节日去,老人家说,行来逛去都是那几间,吃的也是那数十味茶点,但一家人去饮茶始终是亲戚朋友联络感情的首选方式,可见,